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4年  第18卷  第4期

显示方式:
桩基础理论与技术若干进展与问题探讨
吴永红, 李文春, 翁鹿年
2004, 18(4): 163-167,183.
摘要:
介绍桩土相互作用理论若干进展和两种新桩型、新工艺:后压浆灌注桩、挤扩灌注桩,并对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探地雷达在地层划分中应用的研究
孙坚, 白明洲, 王连俊
2004, 18(4): 168-171.
摘要:
简要介绍了探地雷达技术的应用概况和探测原理,并结合具体工程实例探讨了探地雷达在地层划分中的适用性。
塑料排水板堆载预压处理深厚软基的试验研究
王祥, 周顺华, 顾湘生
2004, 18(4): 172-176,186.
摘要:
以广珠准高速铁路软土路堤试验塑料排水板堆载预压法处理深厚软基的测试结果为基础,对用该方法处理深厚软基的沉降、孔隙水压力、土压力、土工格栅受力及深层水平位移等方面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
勉宁高速公路岩质边坡的有限元法分析
谷拴成, 韩佳明
2004, 18(4): 177-179.
摘要:
以勉县—宁强高速公路建设为依托,依据实际工程的地质特征和物理力学参数,建立边坡的有限元模型,使用ANSYS6 1程序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采用强度折减法计算边坡安全系数,对边坡的稳定性给出综合评价
应力各向异性对地基变形的影响
张坤勇, 殷宗泽
2004, 18(4): 180-183.
摘要:
应力诱导各向异性对复杂应力状态下土体的变形规律有重要影响:建立在常规三轴试验基础,加以各向同性假设的常用土体本构模型不能反映土体的这种特性。偏载作用下的地基土体单元因相对位置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程度的应力各向异性,能否反映这种各向异性,直接影响到地基变形分析的结果。采用各向异性非线性弹性模型,对偏载作用下的地基土体变形进行有限元数值分析,并和邓肯模型计算结果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各向异性的影响不容忽视。
热熔器内部加热电阻的改进设计
韩冰, 曹品鲁, 陈晨
2004, 18(4): 184-186.
摘要:
热熔钻进是一种新式钻进技术。自从2 0世纪6 0年代,美国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 (LANL)开始研究热熔器钻具以来,对热熔器的结构及材料的选择一直没有完全定位。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进行的比较晚。作者在试验结果研究的基础之上以ϕ80mm热熔器为例对其内部加热电阻进行了改进设计。
高密度电法在沪蓉高速公路勘察中的应用
张亮国, 徐义贤, 王云安
2004, 18(4): 187-190.
摘要:
论述了高密度电法的基本原理,结合实例介绍了高密度电法的在沪蓉高速公路上的应用,并提出了一些高密度电法应注意的问题和建议。
关于地基承载力的探讨
李宝强
2004, 18(4): 191-193,198.
摘要:
以土质地基为研究对象,结合载荷试验p-s曲线,应用土体的极限平衡理论,对地基土的变形性状、地基土承载力以及承载力修正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地基土承载力不单是地基土抗剪强度指标的函数,同时还与作用其上的基础埋深及基础宽度等因素密切相关。进行地基基础设计时,应根据实际的基础埋深与宽度对勘察资料中的地基土承载力进行修正,并提出了有关承载力修正的建议。
基坑降水引起地面沉降计算方法研究
许锡金, 李东霞
2004, 18(4): 194-198.
摘要:
论述了基坑降水引起粘性土地基沉降计算理论公式应以给水度(μ)进行修正的原因,提出了基坑边不同距离的建筑物及其不同部位沉降计算的具体方法和相应的理论公式。
地脉动测试技术若干问题的讨论
李友鹏, 邹桂高
2004, 18(4): 199-203.
摘要:
讨论了地脉动的测试技术以及测试工作中应该重视而且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并就地脉动幅值域和频率域特性参数提出不同的看法。
地籍测量中的RTK技术和其它技术
汪胜国
2004, 18(4): 204-208.
摘要:
RTK技术是GPS发展的最新技术,已经开始应用于测量的很多方面。主要论述了GPSRTK在地籍测量中的相关技术,并且将其与地籍测量中的其他技术进行了一些比较,提出了将GPSRTK与全站仪结合进行地籍测量的基本观点。
湿陷性土地区工程建设质量问题综述
朱沈阳
2004, 18(4): 209-212.
摘要:
对湿陷性土地区勘察、设计、施工问题进行了论述,给出一些工程实例,对以后湿陷性土地区工程建设具一定的指导意义。
岩体本构模型研究方法及评价
杨学堂, 王飞
2004, 18(4): 213-217.
摘要:
介绍了国内外近年来岩体本构模型的研究状况及研究方法的进展,分别对岩体的强度理论、塑性理论类和损伤本构模型进行了较为详细论述,并对每种研究方法的发展前景及尚待解决的问题做了简要的评述,对岩体本构模型研究方法的选用提出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