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1年  第25卷  第4期

技术开发与创新
三角模糊数型边坡支护方案评价模型及其应用
王国富, 王渭明, 冯玉国
2011, 25(4): 163-167,172. doi: 10.3969/j.issn.1007-2993.2011.04.001
摘要:
由于边坡支护方案评价时掌握的信息不充分,资料不全,加之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人类思维的模糊性,方案的评价值往往难以精确表达,用三角模糊数的形式表示更合理。针对属性值用三角模糊数表示的边坡支护方案优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集对分析联系数的三角模糊数型方案综合评价模型。首先,根据集对分析中的联系数理论,利用三角模糊数的中值及上下确界所限定的取值区间,将三角模糊数转化为联系数;然后,根据联系数的加法和乘法定义,建立了联系数决策模型;按照综合决策值大小即可得到最优方案。该模型既考虑了三角模糊数的中值,又兼顾了三角模糊数的上下确界,即联系数的差异度,更具有客观性、合理性。实例应用表明,该模型算理清晰,计算简便,结论与实际相符。
基于HPSO算法的岩石非定常蠕变本构模型辨识
刘文彬
2011, 25(4): 168-172. doi: 10.3969/j.issn.1007-2993.2011.04.002
摘要:
复合微粒群优化(HPSO)是一类随机全局优化技术,具有搜索能力强、收敛速度快、搜索精度高的优点。针对岩石蠕变本构模型非定常参数的辨识问题,利用FLAC软件自带的fish语言实现了HPSO算法对非定常参数的辨识。该方法从非定常参数的随机值出发,以蠕变过程中试件变形的实验值与计算值的误差大小作为适应度函数来评价参数的品质,利用HPSO算法规则实现非定常参数的进化,搜索出全局最优的模型参数值,从而实现了岩石蠕变本构模型非定常参数的自适应辨识。利用该方法对页岩蠕变实验进行了仿真研究,与文[9]的结果对比发现:HPSO算法用于岩石蠕变模型的非定常参数辨识是有效的,非定常参数的本构模型能更好的描述页岩的粘弹性变形性能。
支点法分析桩锚体系及基于监测的参数反演
张超文, 吉晓朋
2011, 25(4): 173-179. doi: 10.3969/j.issn.1007-2993.2011.04.003
摘要:
以变形作为控制条件的基坑支护结构设计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工程问题,由于支点法具有计算模式明确、过程简单的优点,受到广大工程设计人员的欢迎。但是,支点法中土抗力系数m的选取是工程界的一大难题,在支点法计算中m值选取的准确性直接影响支护结构位移和内力的汁算结果,所以将支点法建模及反分析方法应用于实际工程,在开挖过程中考虑了支撑变形的非线性,开发了FORTRAN程序对支护结构进行了反演计算。通过反演分析m值并预测支护结构的变形,实现支护动态设计信息化施工。结果表明,位移反分析法进行深基坑工程中的参数反演与位移预测取得比较好的效果,说明该方法在深基坑开挖反演、预测方面是合理可行的。
探地雷达在城市道路无损检测中的几个要点分析
苏兆锋, 陈昌彦, 张辉
2011, 25(4): 180-182,186. doi: 10.3969/j.issn.1007-2993.2011.04.004
摘要:
针对探地雷达在城市道路检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介绍探地雷达天线中心频率、测线布设、测线定位、测试速率、电磁波传播速度等几个技术要点,最大程度地获取目标体的"第一手"有效资料,重点分析了各因素对测试效果的影响程度。结合工程实例,提出选取合适的天线中心频率,确定在最佳组合参数条件下进行探测的重要,有效指导道路检测,为道路后期治理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技术探索与研究
海洋工程勘察的实践与探索
刘月辉, 周世冲, 李圃林
2011, 25(4): 183-186. doi: 10.3969/j.issn.1007-2993.2011.04.005
摘要:
为全面了解海洋工程地质资料,本次工作采用收集区域地质资料、物理探测、工程钻探、土工试验等手段,对辽东湾北部的某海洋石油平台及海底管线路由进行了工程勘察,在实践的基础上取得了一些海洋工程勘察经验,获得了较好的效果。介绍海洋工程勘察的工作方法与主要内容的同时,对区域地质评价、管道路由场地地质评价、平台防沉板的工程分析、钢管桩的分析与评价等内容进行了简要阐述,同时也发现了一些目前在海洋工程勘察领域存在的问[题。
对北京地区新近沉积土的判别认识
马玉杰
2011, 25(4): 187-191. doi: 10.3969/j.issn.1007-2993.2011.04.006
摘要:
新近沉积土自上世纪50年代被认识并引起工程界重视,目前在实际工作中的判别分析仍存在难点。为加强认识,通过比较总结前人的知识经验,并结合笔者在北京地区从事岩土工程勘察的实践,阐述了北京地区新近沉积土的基本特征与分布,着重探讨了其主要物理力学性质及地基承载力等工程特性,并对其定性、定量判别方法作了总结讨论。
浅基础在湖南邵阳某高层建筑中的应用
夏祥青, 杨天春, 王士党
2011, 25(4): 192-194,198. doi: 10.3969/j.issn.1007-2993.2011.04.007
摘要:
强调了对覆盖层进行精心勘察在高层建筑中的重要性,指出特定地质条件下浅基础在某些高层建筑中的可行性。从土工试验、原位测试入手,对地基土体承载力及其变形进行分析,同时查明了场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在此基础上结合拟建工程特征提出了两种基础方案。然后从施工、经济、安全、环境各方面进行对比论证,最终确定采用浅基础方案。方案实施后,建筑物沉降观测最大沉降量仅5.0mm,平均沉降量3.4mm,远小于国家规范的限值;另外,相对传统嵌岩桩基础,该方案节省成本约80万元,缩短工期约2个月。因此,一定地质条件下,在某些高层建筑中采用浅基础是可行的,而且能节约成本、缩短工期。
建筑物对浅埋隧道开挖地表沉降的影响
许英姿, 高伟, 宋风超
2011, 25(4): 195-198. doi: 10.3969/j.issn.1007-2993.2011.04.008
摘要:
采用解析法研究穿越地表建筑物浅埋隧道开挖引起的地表沉降。由无建筑物时岩土体开挖引起的地表沉降公式及半无限平面在均布荷载下的相对沉陷,推导出了穿越地表建筑物浅埋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公式,并通过实例验证了此方法的可行性。采用上述方法研究了地表建筑物的重量及其与浅埋隧道位置关系对地表沉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浅埋隧道开挖引起的地表沉降随建筑物重量的增大而增大;建筑物中心到隧道轴线的水平距离是对地表沉降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超过一定范围时建筑物的存在对地表沉降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研究结果可为类似隧道工程提供一定参考。
一个试样多级加荷三轴固结不排水剪试验研究
陈春芳, 陈秀云, 楼希华
2011, 25(4): 199-203,210. doi: 10.3969/j.issn.1007-2993.2011.04.009
摘要:
经过宁波、温州百余组软黏土一个试样多级加荷三轴固结不排水剪试验(简称多级剪)和常规多个试样试验(简称多样剪)的对比研究,表明对有剪切滑动面的软黏土两者差别较大;而对无剪切滑动面的软黏土在掌握一定试验经验和技巧下,可用多级剪代替。
留坝县地质灾害类型、分布规律及发育特征
齐普荣, 陈海娟
2011, 25(4): 204-206. doi: 10.3969/j.issn.1007-2993.2011.04.010
摘要:
通过对留坝县地质灾害的详细调查,共落实地质灾害点239处,灾点类型以滑坡和崩塌为主,占灾点总数的98.33%,灾点规模以小型为主,共有190处,占灾点总数的79.50%。研究了留坝县地质灾害地域分布、乡镇分布以及时间分布规律,分析了留坝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其形成因素。
江西省交通岩土工程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嵇其伟
2011, 25(4): 207-210. doi: 10.3969/j.issn.1007-2993.2011.04.011
摘要:
交通岩土工程信息系统在国民经济和交通工程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构建交通岩土工程信息系统是近年来国内交通领域内的研究热点和前沿之一。江西省交通岩土工程信息系统采用组件式地理信息系统(GIS)和计算机技术,并从系统的软硬件设计、系统总体结构设计、系统的功能设计等方面。探讨了江西省交通岩土工程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沙石颗粒群沉降实验研究
刘新良, 尹晓利, 李艳霞
2011, 25(4): 211-213. doi: 10.3969/j.issn.1007-2993.2011.04.012
摘要:
在立井回填过程中,出现了回填高度不稳定、悬吊管受力变化幅度大等异常现象。分析认为:沙石回填沉降行为是影响回填高度不稳定、悬吊管受力变化幅度大的主要因素。利用模拟井筒进行沙石颗粒群沉降实验表明,细颗粒的存在,使井筒中出现明显软夹层,该层强度相对较低、含液量高,一般悬浮在井筒中,是影响回填高度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纤维对石灰改良膨胀土性质的影响分析
李治朋, 张宇亭, 马希磊
2011, 25(4): 214-217. doi: 10.3969/j.issn.1007-2993.2011.04.013
摘要:
首先对膨胀土基本性质做了试验分析,通过天然膨胀土和掺人纤维前后的石灰土的击实试验,得出了掺入少量纤维对石灰土的最优含水率和最大干密度影响很小。通过有荷膨胀率试验,得出了纤维能够抑制石灰土的膨胀性,纤维掺入量在0.05%~0.1%之间时,线膨胀率随纤维掺入量的增多而降低显著,在0.1%~0.2%之间时降低幅度减小。由元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和承载比试验,得出了纤维加筋能够提高石灰土的强度,并干湿循环试验评价了该法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