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1年  第35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技术开发与探索
钻孔灌注桩施工对邻近运营隧道变形影响研究
周志良, 仇欢, 黄晓东, 杜平, 杨平, 吕伟华
2021, 35(1): 1-6,11. doi: 10.3969/j.issn.1007-2993.2021.01.001
摘要:
桩基施工将引起周边地层位移和邻近隧道结构变形,以南京龙津桥改建项目桩基工程为背景,通过现场实测,分析研究钻孔灌注桩施工全过程各工况条件对地层位移场和邻近既有隧道结构变形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由于钢套管的护壁作用,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最大地层位移和隧道结构变形较小,说明采用"钢套管边旋压边取土"、"群桩间跳施工"等工艺,对周围土体扰动影响程度较小,建议近隧桩基工程采用全套管灌注桩的施工方法,监测分析结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技术参考。
型钢-水泥土复合重力式挡墙协同工作的变形特性分析
陈梦
2021, 35(1): 7-11. doi: 10.3969/j.issn.1007-2993.2021.01.002
摘要:
水泥土重力式挡墙内插H型钢作为基坑变形控制的一种手段。通过分析悬臂结构弹性支点变形计算方法,指出组合墙体自身抗弯刚度是关键的影响因素。而不同受力阶段型钢和水泥土协同工作的各自荷载的分担作用发生变化,抗弯刚度存在不确定性。为了研究复合重力式挡墙的变形特性,以上海软土地区某挖深5.4 m的基坑为工程实例,建立型钢-水泥土重力式挡墙三维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发现复合结构开挖至坑底后最大位移出现在开挖面中部,较好地限制了顶部位移,且水泥土分担荷载的作用明显。进一步分析发现水泥土截面置换率控制在构造要求范围内较经济,型钢前排密布更为有利。
施工顺序对软土地坪复合地基的影响探讨
魏海涛, 蔡智
2021, 35(1): 12-15,20. doi: 10.3969/j.issn.1007-2993.2021.01.003
摘要:
场地回填土与搅拌桩施工顺序将直接影响软土地坪复合地基的处理效果,其中沉降控制是影响地坪安全运行的关键。以近海软土地区工业厂房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工程为例,探讨了复合地基水泥土搅拌桩、回填土两种不同施工顺序的影响因素及相应处理效果;通过数值模拟试验,计算分析了不同填土厚度下两种工况的地基固结总沉降、施工沉降、工后沉降。结果表明,采用"先土后桩"的施工顺序的施工期沉降大于"先桩后土",但工后沉降大大减小,提高了软土地坪地基处理效果,有利于处理后地坪的安全运行,验证了前述分析结论,为合理设计方案的确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扩大头可回收锚索与工法桩复合支护技术应用
陈永进
2021, 35(1): 16-20. doi: 10.3969/j.issn.1007-2993.2021.01.004
摘要:
为解决城区基坑支护面临周边建筑密集、市政道路管线众多、允许占地空间受限所引发的基坑支护问题,以扩大头锚索、可回收锚索、SMW工法结合具体工程实例进行阐述,从方案的优化选择、施工工艺、应用效果等三个方面进行相关研究工作,充分论证扩大头可回收锚索与SMW工法桩复合支护技术在城区软弱土地层或深厚细砂层适用性。
基于DTS的地下连续墙接头处渗漏预测
孙超, 魏兆雷, 付乔, 贾立翔, 陈明银
2021, 35(1): 21-26,31. doi: 10.3969/j.issn.1007-2993.2021.01.005
摘要:
地下连续墙作为深基坑的支护墙体,具有良好的强度和安全稳定性。但墙体的不完整性会引起渗漏问题的发生,严重影响墙体的功能。针对地下连续墙的渗漏问题,设计模型试验探索了不同加压功率、不同加压时长下不同含泥量混凝土的温升稳定情况,通过温升曲线中的异常点,可分析墙体的完整性及发生墙体渗漏情况,提出了基于分布式光纤温度感测(Distributed Temperature Sensing,DTS)技术的地下连续墙混凝土浇筑完整性检测方法及对地下连续墙接头处渗漏的预测方法。以昆明地铁四号线的深基坑地下连续墙项目为例,介绍了利用DTS监测地下连续墙渗漏的感测光缆及其布设方法,对比检测结果及现场实际渗漏情况,验证了这一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考虑分层填筑及地应力平衡的挡土墙数值仿真
张红叶
2021, 35(1): 27-31. doi: 10.3969/j.issn.1007-2993.2021.01.006
摘要:
针对重力式挡土墙墙后分层填土对墙身受力影响的问题,深入研究分析墙背土压力动态变化值及规律性,利用大型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DINA,建立了平面应变单元及墙、土接触单元的有限元计算模型,并且综合考虑墙后回填土Mohr-Coulomb材料本构模型,初始地应力场平衡、墙后回填土分层碾压填筑,设置墙、土之间的接触受力进行有限元分析计算,最终采用库仑主动土压力理论计算、预埋土压力仪器监测与有限元仿真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能够准确地反映墙后回填土因分层填筑而导致土压力变化的规律及三者偏差幅度规律,为同类重力式挡土墙在土基上的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撑和经验参考。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可拓学理论在岩体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陈伟
2021, 35(1): 32-37. doi: 10.3969/j.issn.1007-2993.2021.01.007
摘要:
为了建立更好的岩体质量分级系统,改进传统岩体质量分级方法以及其它数学评价方法,结合红岩水库通航隧洞现场工程地质条件,建立了可拓学理论岩体质量分级评价的物元模型,并采用灰色关联度方法改进可拓学理论中求取各评价指标权重主客观因素考虑不充分的缺点。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灰色关联度法充分考虑了岩体质量评价的主客观因素,计算出的各指标权重合理、可靠;灰色关联度法与可拓学理论相结合不仅可以较好地反映岩体等级,还可以反映出各等级之间的距离值。将该理论运用到围岩质量分级评价中,对于工程现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北京典型土层抗剪强度的相关性及变异性分析
马欢, 李永东
2021, 35(1): 38-42. doi: 10.3969/j.issn.1007-2993.2021.01.008
摘要:
新近沉积层是北京地区典型的浅部相对软弱土层,土层力学指标变异性较大。依据北京地区大量实际工程的勘察资料,采用土层分布随机场模型,对北京地区新近沉积典型地层的抗剪强度指标的空间概率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北京地区新近沉积土层的自相关距离一般为3~4 m,是比较合适的取样间距。
船式支护在基坑中的应用
何世达, 徐忠, 李燕枫
2021, 35(1): 43-47,70. doi: 10.3969/j.issn.1007-2993.2021.01.009
摘要:
在深厚软土地区的基坑,对基坑底软土进行搅拌加固形成强度较高的底板而保证坑底稳定,侧壁采用支护桩支护保证侧壁的稳定使其不倾倒,支护桩与加固底板两者共同作用形成的船状结构支护体系类似轮船的船侧壁及船底板,以保证基坑的稳定。结合具体的工程实例,介绍了船式支护的侧壁及底板的设计方法。工程案例成功实施,监测结果表明,船式支护既可避免支护桩嵌固深度过长,又利于软土的土方施工及工程桩的保护,是安全可靠的,对类似工程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矿山高陡岩质边坡治理应用研究
吴祖成, 郭山峰, 何伟民
2021, 35(1): 48-51. doi: 10.3969/j.issn.1007-2993.2021.01.010
摘要:
以栾川县煤窑沟石煤矿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为例,采用锚网喷护加钻孔竹筒置土工程及滴灌技术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一方面可以避免岩质高陡边坡传统的"大开挖"方式引发边坡地质灾害,便于后续分台阶绿化同时不对治理区山体造成更大程度的破坏,减少了工程施工中产生的大量弃方;另一方面,采用钻孔竹筒置土和滴灌技术,改善了高陡岩质边坡治理绿化效果并基本解决了工程养护难题。该工程治理技术在河南省类似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降雨对滑坡的稳定性影响及排水措施建议
童欣, 方燃, 李虹
2021, 35(1): 52-55,59. doi: 10.3969/j.issn.1007-2993.2021.01.011
摘要:
以西南地区某滑坡为例,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研究降雨入渗对含软弱夹层滑坡的稳定性影响。结合实际施工工序,模拟原始滑坡、有支护结构无降雨作用、有支护结构有降雨作用的滑坡变形特征,对比在不同雨水入渗强度下滑坡的稳定系数,综合评价降雨入渗的瞬态渗流作用对含软弱夹层滑坡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并提出排水措施优化设计。
工程地质勘察中断层的活动性研究
邱建强
2021, 35(1): 56-59. doi: 10.3969/j.issn.1007-2993.2021.01.012
摘要:
断层是导致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保证工程项目的安全,正确判定断层的活动性是避免地质灾害的必要手段。拟建布袋沟尾矿库库区内存在一条NW走向断层,以该断层为例,通过地表调查、地球物理探测(高密度电法、电测深)、工程钻探、槽探等多种手段对目标断层进行调查研究,查明该断层为正断层,NW向延伸,长1.55 km,宽1.5~2.5 m,产状NE 70°∠72°,控制深度420 m,断层规模为一条小型断层,第四纪以来未有明显活动迹象,为非全新世活动断层。断层工程稳定性较好,对工程建设无大影响。但考虑断裂构造角砾存在,虽然已经固结,但相对围岩较容易风化,成为一定的松散层,可能形成地下水下渗通道,建议工程建设时予以关注。
试验研究
ASE复合桩技术设计及试验研究
汪攀峰
2021, 35(1): 60-64. doi: 10.3969/j.issn.1007-2993.2021.01.013
摘要:
针对吹填淤泥的超软土工程性质,提出了ASE桩的概念,即沉管投入复合材料再原位扩径搅拌的施工技术。以固化细料+骨架粗料为超软土提供基本强度及骨架支撑的原理,参考搅拌桩与CFG桩的施工工艺,制作专用双塔型施工设备,尝试形成一种新的施工工艺。进行了现场初步试验,固化细料与骨架粗料的配合比较理想时,可形成较为理想的桩体。成桩质量主要受固化细料影响,骨架粗料的效果发挥需要依赖一定配合比基础的固化细料。先沉管投料再扩径搅拌的工艺是可行的,环刀型叶片能够实现扩径的效果,且双向扩径搅拌的效果要好于单向扩径搅拌的效果。ASE桩的设计计算方法及理论还需做进一步研究,可参考CFG桩与搅拌桩的相关理论开展工作,为地基处理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隧道下穿码头群桩基础的离心模型试验研究
张宇亭, 安晓宇, 纪文栋
2021, 35(1): 65-70. doi: 10.3969/j.issn.1007-2993.2021.01.014
摘要:
在地下隧道施工中遇到既有桩的情况并不少见,尽管近年来隧道-土-桩相互作用引起了广泛关注,但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小规模隧道开挖引起的桩的反应上。通过三维离心模型试验,研究了双管大型隧道开挖引起的群桩变形机理。由于隧道开挖引起的应力释放,群桩的实测沉降随隧道的推进几乎呈线性增加。监测点距新建隧道较短,导致群桩沉降较大。单隧道开挖完成后,在隧道中心线正上方观测到最大桩群沉降为0.23%D(即隧道直径)。双管开挖后,最大群桩沉降增加到0.32%D,最大群桩沉降位置向两隧道之间的中心线移动。随着开挖面接近监测断面,既有桩群迅速向开挖面倾斜。当隧道工作面通过监测断面时,减少了现有群桩的倾斜。显然,当隧道工作面位于监测断面正下方时,测得的群桩倾斜达到最大值。这清楚地说明了隧道开挖引起群桩的三维变形机理。若将隧道开挖简化为二维问题,则忽略了群桩沿隧道纵向的倾斜,而群桩的倾斜位于非保守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