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1年  第35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技术开发与探索
建筑基坑侧壁主动土压力计算原则探讨
刘旭
2021, 35(3): 141-145,162. doi: 10.3969/j.issn.1007-2993.2021.03.001
摘要:
随着城市建设对地下空间的利用越来越多、越来越密集,近年来在岩土工程设计工作中常会遇到一些超出规范和标准涵盖范围的工程实况,对于有些问题还存在着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地方标准各执己见的情况。对基坑侧壁主动土压力计算所涉及到的一些规范和手册的相关条款进行梳理与归纳,对新近常出现但各类规范尚未列出针对性条款的一种工程实况进行原理分析,进而提出针对这种工况的计算原则。目的是将各规范关于基坑侧壁主动土压力计算的条款梳理清晰,对各规范尚未列出的一种工况的计算原则进行建议和补充,使得岩土工程设计工作中的相关问题能够清晰地、有理可据地解决。
悬挂式止水帷幕地下水渗流数值模拟
张钦喜, 魏锰, 王成名
2021, 35(3): 146-150,156. doi: 10.3969/j.issn.1007-2993.2021.03.002
摘要:
悬挂式止水帷幕在基坑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采用地下水渗流软件GMS对室内地下水渗流模型试验进行数值模拟,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相互对比,进而验证地下水数值模拟软件的可靠性。在确定软件准确性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在相同悬挂式止水帷幕插入深度下,不同形状基坑中地下水渗流变化规律,为实际工程降水设计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数值模拟的计算结果与实际监测到的坑外涌水量以及坑外水位变化较为吻合;不同形状的基坑,帷幕插入深度的增加对坑外水位影响并不明显,但在相同的帷幕插入深度下,不同形状的基坑的涌水量差异较为明显,具体表现为正方形基坑涌水量最大,矩形基坑次之,圆形基坑的涌水量最小。
某分级、分层、分区域破坏滑坡的稳定性分析及治理
曾朋, 金煜翔, 钟志辉
2021, 35(3): 151-156. doi: 10.3969/j.issn.1007-2993.2021.03.003
摘要:
以广东某复杂滑坡为典型工程案例,结合现场变形调查、工程地质调绘及补充深孔位移监测情况,对其进行分级、分层、分区,剖析其滑坡特征、产生滑坡的原因,认为地质环境、工程活动、降雨、地下水综合作用导致了边坡滑坡,最后针对该滑坡的特点及成因,提出分期、分区域治理,据此提出了竖向钢花管群桩+斜向预应力锚索冠梁的加固处治技术方案,可为类似地质条件下滑坡的处治思路提供参考。
某软土深基坑设计及监测对比分析
乔丽平, 李韵迪, 黄文彬, 王源
2021, 35(3): 157-162. doi: 10.3969/j.issn.1007-2993.2021.03.004
摘要:
软土地区基坑开挖风险大,同时在地铁安保区内还必须严格控制基坑开挖对邻近地铁隧道的影响,因此在软土条件下位于地铁安保区内的基坑支护设计对变形控制要求极高。通过介绍深圳填海地区、地铁安保区内某软土深基坑支护设计方案,基于理正单元计算、三维有限元计算对设计方案进行分析验证,并将计算结果与第三方实际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分析表明咬合桩+钢筋砼支撑支护结构形式应用于地质条件较差的软土深基坑工程中具有较高的可靠度;将第三方实施监测数据运用到三维有限元模拟分析中进行反演分析能辅助设计预测支护结构及邻近地铁隧道的变形,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调整支护措施。
深厚砂层中后注浆钻孔灌注桩质量问题原因分析
陈志新, 彭满华, 张海顺
2021, 35(3): 163-167,195. doi: 10.3969/j.issn.1007-2993.2021.03.005
摘要:
依托某深厚砂层中后注浆钻孔灌注桩质量事故实例,基于现场试验数据、资料,结合现场调查,从设计、勘察及施工等方面对质量事故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不合适的成孔和清孔工艺、不合理的注浆量、注浆速度、不合适的注浆器及注浆管的插入深度等是造成本次质量事故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些原因提出如在深厚砂层中后注浆钻孔灌注桩清孔时应采用反循环工艺,并采用2次注浆工艺,同时应保证合理的注浆量和校核注浆管与成孔深度的一致性等解决措施。成果可为穿越深厚砂层中后注浆钻孔灌注桩类似桩基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借鉴。
一种多级支护体系在桥墩深基坑中的应用
刘旭阳, 冯晓腊, 熊宗海, 张哲斐
2021, 35(3): 168-173. doi: 10.3969/j.issn.1007-2993.2021.03.006
摘要:
武汉新河大桥11号桥墩施工作业平台尺寸较小,基坑周边水土压力不均匀且土质条件差,为方便基坑支护和预留桥墩施工空间,比较多种基坑支护设计方案的技术、经济和工期,综合分析对比,因地制宜采用一种外部为双排钢板桩结合桩间填土形成围堰体;中间采用高压旋喷桩加固过渡区形成施工道路;内部采用双排桩结合三道钢管对撑和角撑的桥墩深基坑多级支护体系。通过协同计算模块进行三维计算,借助Plaxis 2D有限元计算分析,得出过渡体系加固区对软土起到了很好的变形控制效果。结合桩体沉降和水平位移监测的结果,证明多级支护体系设计的优越性,减少了支撑的受力,控制了软土的变形,方便了大型机械在滨江软土狭窄地区的施工,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基于岩土水理性的寒区路基边坡稳定性分析
王国爱, 曹君, 杜耀辉
2021, 35(3): 174-178. doi: 10.3969/j.issn.1007-2993.2021.03.007
摘要:
通过研究岩土体的水理性质分析寒区路基边坡的稳定性。寒区边坡路基的稳定性主要受水与温度的耦合作用影响,即冻融循环和融化过程。岩质边坡主要受冻融循环作用导致冻融损伤,使其强度降低,产生失稳;土质边坡由于水的相态变化,导致土体软化、胀缩,其黏聚力、内摩擦角以及强度降低,其边坡稳定性系数与融化深度和融化层饱和度密切相关。
复杂层状地基岩体工程建模方法研究
李金
2021, 35(3): 179-184. doi: 10.3969/j.issn.1007-2993.2021.03.008
摘要:
不同成因的岩体,受成岩条件、地质构造运动、变质作用及风化作用影响,岩石工程性质表现出明显的不同。在实际工程应用阶段,为考虑应力分布及方便计算,需要将相对复杂的岩体进行工程简化。在工程区范围内,为客观取得岩土工程设计参数和评价工程特性,合理的工程简化是实现地基计算的基本前提。以某核电工程为例,通过大量的试验和测试工作,将工程性质相近的岩层归并简化,客观揭示了复杂层状岩体的特性规律。工程实践表明,该项目地层不均匀性特征比较明显,单纯按照岩组及风化程度来划分工程地质单元均不能反映岩性本身的性质差异。研究认为,结合各种类型岩体的声波测试、力学试验数据,按照岩性组合进行工程地质分层,更符合工程实际。
试验研究
西安市建筑工程抗浮设防水位研究
刘君, 罗云海, 邱祖全, 王晓燕
2021, 35(3): 185-188. doi: 10.3969/j.issn.1007-2993.2021.03.009
摘要:
西安市对工程建设有影响的地下水为潜水,其水位主要受地貌、含水地层、气象、地表水系、地表水体、城市生态补水及邻近工程降水影响较大,通过对这些影响因素的阐述,结合工程实例,提出不同地貌单元地下水位年变化规律不同,现阶段地下水仍处于整体缓慢上升期,结论可为工程建设者准确、客观地确定建筑场地的抗浮设防水位提供依据。
新生代半成岩工程特性分析及工程岩体分级方法
杨晓芳, 李玉倩, 马秉务
2021, 35(3): 189-195. doi: 10.3969/j.issn.1007-2993.2021.03.010
摘要:
在分析和总结新生代半成岩地质特征与工程特性的基础上,通过应用现行各相关规范中的工程岩体分级方法对新生代半成岩进行了基本分级评价,发现目前各相关规范中的工程岩体分级方法对大部分工程岩体具有较强的普适性,然而对于新生代半成岩这种介于"岩"与"土"之间的过渡型特殊介质适用性不强,评价结果难以突显新生代半成岩对工程建设影响的工程特性。进一步依据工程地质学理论分析与评价了现行规范中各工程岩体分级方法对新生代半成岩的适用性,并在总结前人研究软岩与新生代半成岩工程特性及分类的基础上,探讨性地提出了新生代半成岩的工程岩体分级评价思路及建议。
基于光纤测试的超长灌注桩内力测试研究
张慧海, 马林, 石怀清, 万再新, 王东红
2021, 35(3): 196-198. doi: 10.3969/j.issn.1007-2993.2021.03.011
摘要:
针对目前超长桩设计资料不足的问题,选取典型依托工程,采用分布式光纤技术对西北地区超长桩桩体力学性态进行了现场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桩体侧阻力沿桩深方向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桩体侧摩阻力的临界深度值为26 m;(2)桩体侧摩阻力发挥范围为桩顶端向下58 m。研究成果可直接指导设计优化桩长。
主应力轴循环旋转下各向异性钙质砂的动力响应
俞演名, 梁晖, 葛华阳, 沈扬
2021, 35(3): 199-204. doi: 10.3969/j.issn.1007-2993.2021.03.012
摘要:
为研究各向异性钙质砂在主应力轴循环旋转荷载下的动力剪切特性,利用GDS空心圆柱扭剪仪对中密钙质砂进行了各向异性固结方式下的纯主应力轴循环旋转的不排水试验,探究了中密钙质砂在动力荷载下各应变分量的发展规律和刚度变化情况。发现各向异性固结方式加剧了钙质砂试样微观结构上的各向异性,使其在主应力轴循环旋转条件下广义剪应变由"稳定型"向"破坏型"发展。对于"稳定型"试验,各应变分量基本上都随振次的对数值呈线性关系,由此得到了"稳定型"钙质砂轴向应变εz与振次N的经验公式。随着振次增加,"破坏型"钙质砂发生软化,且在10个振次以后,动剪切模量迅速单调降低,引入软化指数RN来反映动剪切模量的软化程度,得到了软化指数RN与振次N的计算经验公式。
注浆加固处理液化地基试验研究
宋克英, 张凯, 张启
2021, 35(3): 205-211. doi: 10.3969/j.issn.1007-2993.2021.03.013
摘要:
以北京某地铁车辆段注浆加固处理液化地基为例,介绍了注浆加固施工参数及处理后的检测结果,通过标准贯入试验和注浆前后桩间土剪切波速大小对比分析可知,注浆加固处理液化地基效果较好,解决了施工振动、噪音、空间条件限制等特殊环境条件下液化地基处理问题,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