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被收录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入选中国科协《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地球科学领域、煤炭领域、建筑科学领域)。可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EBSCO、超星学术期刊服务平台、维普网、中邮阅读网、博看网、长江文库、学术中国等全文检索,并可在“岩土工程技术”官方网站下载。
1 办刊宗旨和内容
(1)促进学科理论发展和学术交流,传播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加速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2)欢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其他重要项目的研究成果向本刊投稿,并优先刊用此类稿件。
(3)本刊刊登岩土工程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的学术论文,包括岩土工程勘察、水文地质、深基坑与边坡工程、地基与基础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隧道工程等研究领域。
2 来稿
(1)投稿:官网http://ytgcjs.xml-journal.net作者在线注册后投稿。排版模板见官网下载中心。
(2)署名作者的人数和顺序由作者自定,但以原稿为准。稿件文责由第一作者自负。文稿首页地脚处提供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简介:姓名,性别,出生年,学历,学位,职称,研究方向以及电子信箱。作者需在文稿上署名,并提交全部作者签字的著作权转让书及作者单位出具的保密审查证明(见官网下载中心)。
(3)切忌用教科书式的方法撰写论文,应采用标注参考文献的方法。论文中不要用国标中废弃的名称(如:比重,重量),不要用废弃的量符号(如:PPm),不要用废弃的量单位(如:‰),不要引用废止的技术标准。
(4)基金项目:请在文稿首页地脚处注明基金项目的正式名称,并在圆括号内注明其项目编号,多项基金项目应依次列出,其间以分号“;”隔开。
(5)参考文献:采用顺序编码制。所谓顺序编码制,是指作者亲自阅读,本文明确引用、公开发表的文献,按它们在论文中出现的顺序,连续编码,将序号置于方括号内标注在引文段段尾右上角。在论文最后列出连续排列、与正文一一对应的文献,中文文献需附英文翻译。文稿(含图和表)中应适当引用他人作品,并请按《著作权法》有关规定指明原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及其来源。否则责任由来稿人自负。论文引文量一般为20条以上。
(6)文中引用未正式出版的资料请勿列入参考文献,可在文中加注或用脚注的形式标明出处。
(7)图表设计合理,具自明性;先见引文,后见图表。表格采用三线表,图表中文字数字用6号字,图中符号必须与正文一致。
(8)本刊已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EBSCO、超星学术期刊服务平台、维普网、中邮阅读网、博看网、长江文库等数据库收录,作者如不同意将文章入编,投稿时敬请说明。凡被国内外公开出版物发表或已被录用的稿件本刊不再受理。
(9)中英文摘要需规范,应写成报导性内容,直接阐明研究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关键词3~8个。
(10)中图分类号:据《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对论文进行分类标引。
3 退稿
对未录用稿件本刊编辑部将发出退稿通知。如文章未被录用,则“著作权转让书”自动失效,版权完全归作者所有。
4 双方约定
(1)来稿凡属重大敏感选题和原创性科研成果,投稿前请作者通过法律途径,办理登记、公证及交存手续,以保障作者的著作权和本刊编辑部的版权以及期刊的学术信誉。
(2)审稿前提:①来稿必须专投本刊,有论文版权转让合同,即在审稿时间内稿件未在他处享有版权,或授权他处出版。②来稿应获所有作者允许,并同意本刊按照CC BY-NC-ND 4.0许可协议,允许第三方用户对论文进行共享。③文责由第一作者自负。④论文有论点,有论据,有结论,有参考文献。
(3)审稿方式:本刊遵循三审三校制度,并由同行评审,严格遵循论文评审过程的客观与公正原则。编辑部对所有稿件刊用与否都将及时函告作者。
(4)本刊为开放获取学术期刊,录用稿件将根据篇幅收取文章处理费(APC)。编辑部在收到费用后给作者发出稿件的“录用通知书”。
(5)已刊登稿件的著作者权益
①文稿的著作权,除《著作权法》另有规定外,属于作者。
②本刊稿酬在论文刊出后一次性发放,并赠送该期期刊两册及近一年6期期刊,后续不再另行支付收益。
(6)确认:作者与编辑部对以上各项如无异议,双方均予信守。
5 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设在北京市西城区西便门内大街79号。通讯地址:北京573信箱《岩土工程技术》编辑部。邮编:100053。电话:(010)83117072;(010)83196888。E-mail:ytgcjs@vip.163.com; get099@263.net。官方网站:http://ytgcjs.xml-journal.net
有关编辑出版事宜与本刊编辑部联系。